形态描述
主要性状 体长而稍侧扁。头呈锥形,吻较尖。口亚下位,口裂大,呈弧形;上颌略微突出,下颌无角质边缘;唇不发达,下唇狭窄,唇后沟中断,相隔甚远;无须。下咽齿2行,匙状,顶端尖。胸鳍基部上方,侧线之下有3-4行不规则的鳞片。肛门和臀鳍两侧的臀鳞发达,向前达到腹鳍基部;腹鳍前方的腹部有时也具退化鳞的痕迹。侧线平直,侧线鳞前段退化成皮褶状,后段更不明显。背鳍条3,7-8,具发达的硬刺,后缘带有锯齿。腹鳍起点一般与背鳍第2或第3分枝鳍条相对。臀鳍条2,5。体背黄褐色或灰褐色,腹部浅黄或浅灰色,体侧有大形不规则的块状暗斑,各鳍带浅红色或浅灰色。
生物学
生殖 繁殖期在3-7月,产卵场遍布于青海湖的各附属河流中,主要为布哈河。产卵场的主要条件是,水流缓慢而平稳,水的透明度高,pH 7.8-8.2,底质为砾石和细沙,水深1.0-1.1米。进行产卵所要求的水温条件最低是6℃。雌鱼怀卵量随个体大小而异,平均为16,000余粒。成熟卵粒呈淡黄色,直径2.3-2.5毫米,沉性,略具粘性。当产卵时,亲鱼(主要是雄鱼)用臀鳍和尾鳍将河底的沙砾扫刮成浅坑,产出的卵多数集于坑中,一般每个坑内有鱼卵100余粒。当水温在13.5℃和18.0℃之间时,受精卵经138小时开始孵出仔鱼。
年龄和生长 生长缓慢,一般8-9龄的鱼体重仅为0.5市斤,而达到1市斤的个体年龄为11-12龄。曾经测量过的最大个体体重19市斤,据访问可达20-30市斤。
年龄和生长 生长缓慢,一般8-9龄的鱼体重仅为0.5市斤,而达到1市斤的个体年龄为11-12龄。曾经测量过的最大个体体重19市斤,据访问可达20-30市斤。
生境信息
生活习性 适应于高原半咸水湖泊的特殊环境条件,平时多在湖的浅水区活动觅食,冬季在深水处越冬,度过为时4-5个月的冰冻期。成鱼从3、4月份开始进行生殖洄游,集群进入青海湖的各附属河流,在淡水中产卵繁殖。幼鱼孵化出后即成群游动,常集群于多水草的河口地带和湖汊的浅水区。
食性 杂食性鱼,主要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,成鱼也常吞食腐烂的植物碎屑、水生昆虫和鱼类。
食性 杂食性鱼,主要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,成鱼也常吞食腐烂的植物碎屑、水生昆虫和鱼类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是青海湖唯一的一种经济鱼类,虽生长缓慢,且肉质较差,但数量甚多,开始大规模捕捞的1960年,产量在5,600万斤以上,1961年一对拖网机船的网产量曾达11万斤。通常将渔产制成冻鱼或鱼干外销。腹腔内肠系膜上富含脂肪,可提取作工业原料。今后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,规定起水规格和保护产卵鱼群,以合理地利用资源。